2018年,罗富燕和家人从鲁甸县乐红镇乐红村搬迁至卯家湾安置区,她心怀感恩主动投身社区服务,被卯家湾安置区春熙社区的群众称为“贴心人”。罗富燕的身份在变,但那颗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初心从未改变。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党员的担当。
◆记者 胡远松 通讯员 李 娇 文/图
罗富燕,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春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她的家庭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置至此。怀揣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她从社区志愿者岗位起步,逐步成长为社区干部,以包容之心、尊重之举与实干之行,成为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春熙社区群众公认的“贴心人”。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2013年的鲁甸县乐红镇乐红村,罗富燕的生活还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中。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罗富燕一家作为首批搬迁群众,搬进了卯家湾安置区。看着安置区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罗富燕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我得为身边这些和我一样搬来的邻居做点啥,能帮就帮。”
彼时的卯家湾安置区人手紧缺,罗富燕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每天穿梭在安置区的楼栋间,教刚搬来的老乡使用天然气、洗衣机等“新家伙”,分享操家理务的小窍门;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缝纫手艺教给妇女们,让她们做些简单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志愿服务的间隙,她从不闲着,捧着书本学政策、跟着社区干部学沟通,“自己多学点、会的多一点,就能帮助更多的人。”她常说。
用脚步丈量社区冷暖
2019年底,凭借着在志愿服务中积累的口碑和踏实肯干的劲头,罗富燕正式进入春熙社区工作,成为社区干部。
为了摸清社区3000多户居民的需求,罗富燕养成了“转社区”的习惯。每天安排完手头的工作,她就带着笔记本往居民楼里钻,遇到在楼下晒太阳的老人,就凑过去拉拉家常;碰到下班回家的年轻人,就主动问问工作和生活上的难处。居民们三五成群聊天时,她总能从中捕捉到“线索”:谁家孩子上学需要证明,谁家老人行动不便需要代办业务,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转头就协调解决。
远在浙江务工的聂德云也受到过罗富燕的帮助。去年底,他所在的建筑工地活计结束,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想再找份工作过渡,却一连几天没找到合适的。了解情况后,罗富燕当即联系了自己熟悉的浙江劳务公司,详细说明聂德云的情况,很快就为他和另外两名老乡安排了新的工作。
截至目前,经罗富燕牵线搭桥,社区已有近百名群众在本地找到工作,还有更多人通过她联系的外地劳务公司实现了外出就业增收。
用爱编织温暖网
2024年冬天,郭龙秀老人突发疾病,子女不在身边,正无助时,罗富燕刚好上门走访。看到老人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罗富燕背起老人就往社区医院跑,一路小跑赶到医院,帮着挂号、取药、联系家属,直到老人脱离危险才松了口气。
大学生邹秀菊家境困难,考上大学后一度因学费发愁。罗富燕得知后,四处奔走协调,不仅帮她申请了助学金,还联系到本地的圆梦助学义工社,为她争取到了爱心人士的长期资助,让她顺利走进了大学校园。在罗富燕的推动下,圆梦助学义工社已先后在春熙社区资助了5名像邹秀菊这样的贫困学生。
推荐就业岗位、关爱老弱病残、扶危济困助学……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罗富燕眼里都是“天大的事”。她总说:“群众的需求不分大小,能帮一把就绝不推托。”正是这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担当,让她收获了社区群众的真心拥护,先后获得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