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秋阳照耀下的彝良县发界街道余家河坝村民小组河滩地,处处是忙碌的建设身影——彝良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的银灰色厂房整齐矗立,AAO生化池、紫外消毒渠等核心污水处理设施已褪去“施工外衣”,展露流畅工业线条;工人们正加紧调试设备、铺设管道,机械轰鸣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的轮廓愈发清晰。
在项目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田超能正对照进度表逐一核对收尾工作。“主体工程早在6月就全面完工,目前剩余的设备调试、管网接驳等尾期工作已进入‘冲刺模式’。”他向记者介绍,自2023年3月3日正式开工以来,项目便面临工期紧、任务重的双重挑战。为确保按时交付,项目部创新采用“本地用工+技术骨干”模式,长期在发界安置点招收易迁群众参与建设,累计吸纳200余名当地居民就业,既解决了农民工“家门口就业”的需求,又通过稳定劳动力保障了工程进度。田超能信心满满地表示:“现在剩下的都是‘精细活’,我们有信心在国庆前让‘清水’流出厂。”
作为彝良县重点民生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的“硬核实力”备受关注。项目选址于宜昭高速洛泽河特大桥南侧约90米的河滩地,占地20.76亩,设计污水处理能力10000立方米/天,一次性按远期规模建设;配套铺设DN300-DN600污水管网43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3座,概算总投资达1.33亿元。
“项目服务范围覆盖新场集镇、发界安置点、洛泽河集镇等西南片区,惠及人口超8万。”彝良县住建局驻场代表颜昌龙介绍,此前彝良县城仅靠寨子村污水处理厂支撑城区角奎街道等区域的污水处理,西南片区因管网及处理设施缺失,生活污水长期未得到有效处理,不仅影响人居环境,更对洛泽河等水域生态造成潜在压力,“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投用,将彻底补上这块‘生态短板’。”
经过18个月的攻坚,项目已形成“地下管网+厂区设施+智能系统”的完整治水体系:管网工程已完成钢管支墩浇筑、HDPE管开挖铺设及43公里管网全线接驳,同步实施路面恢复,确保污水“应收尽收”;厂区内AAO生化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消毒渠等核心处理单元主体及装饰工程全部完工,综合楼、鼓风机房、加药间等功能建筑也同步完成内部装修;推流器、磁悬浮风机、脱水机房设备、AAO池曝气系统等大型设备已全部进场调试,电气自控系统实现全流程覆盖。
“目前,全厂工艺管道、风管沟、电缆沟及地下设施均通过验收,设备调试达标率超95%。”现场技术人员表示,投用后,污水将通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全流程净化,出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生态补水。
“这不仅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更是彝良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颜昌龙表示,项目投用后,西南片区污水收集率将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区域内河道水质有望从“劣V类”向“Ⅳ类”跃升,人居环境将实现“根本性改善”。
据了解,彝良县第二污水处理厂计划于9月30日前完成收尾工作,10月1日正式通水试运行。届时,这座“万吨级”治水工程将成为彝良县城西南片区的“生态明珠”,为当地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