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彝良县钟鸣镇麻窝村,万亩竹海苍翠连绵,竹叶层叠如浪,一幅竹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图景跃然眼前。
地处钟鸣镇北部的麻窝村,70%以上区域常年湿润多雨,独特的地形、土壤与气候条件,为竹子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当地群众依托这一根根“小竹笋”捧稳“绿饭碗”,成为钟鸣镇竹产业版图中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钟鸣镇紧扣县委、县政府“4+N”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将竹产业作为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壮大、红利释放的多重效益,让竹产业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该镇坚持“党建+产业”模式,在海拔较高的麻窝村庙湾、大树坪及山河村红椿湾等区域规划竹产业发展带,累计种植竹子2.4万亩;在周家厂片区建成1200亩竹产业示范基地,推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管理,为全镇竹产业发展树起标杆。
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组织优势,在竹产业片区常态化开展方竹低效林改造抚育技术培训。通过“理论讲解+现场示范”方式,向竹农详解竹子生长规律、施肥要点等专业知识,现场演示“四砍四留、一不准”技术标准,既提升了竹农管护技能,更坚定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组合拳”。钟鸣镇先后投入1100余万元,在产业区建成17公里采笋道、1个竹笋初制所及2个临时收购点,有效破解群众竹笋运输难、销售难问题,为助农增收降本增效。
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钟鸣镇以“竹”为媒蹚出双赢路。2024年,全镇竹笋销售额突破1300万元,685户竹农从中受益;日常种植管护、采收运输等环节,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曾经因高寒令人生畏的麻窝村,如今“冷资源”变身“热产业”,漫山遍野的“小竹笋”正成为推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