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彝良:深耕“1245”工作模式   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工人培育
2025-07-24 14:44:03

今年以来,彝良县紧扣“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目标,创新运用“1245”工作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打造“校企协同、工学一体”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实践路径。

锚定一个核心目标,聚焦高素质产业工人培育。彝良县始终将“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技能过硬、职业素养高的产业工人”作为核心目标产业工人培育与县域产业升级、企业发展需求深度绑定,推动“招工”与“育人”一体化发展,实现“培育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为长三角及本地企业输送稳定技能劳动力。

搭建两大合作平台,筑牢产教融合基础。与上海临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现代学徒制育人平台聚焦机械制造领域精密加工、智能装备操作等岗位,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开发课程体系,让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真实生产,实现“工学交替、岗课融合”。联合嘉兴广越服装有限公司打造校中厂实训平台,在校内建设高标准实训室,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引入真实订单案例,打造“设计-打版-生产”全流程实训场景,学生在校即可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实战技能。

建立四项协同机制,保障改革落地见效。确保产业工人培育改革落地见效,彝良县建立了四项协同机制。在标准共定机制方面,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指标,将企业岗位要求、生产工艺标准融入教学,确保培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双师带教机制中,企业师傅负责技能实操指导,学校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资源共享机制让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真实项目,学校输出场地、师资、生源,形成“设备共用、师资互派、成果共享”的合作格局。就业联动机制则建立起“培训-实习-就业”闭环,合作企业优先录用合格学员,或推荐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业,首批机械专业学徒就业率预计达100%。

实现五项实践突破,彰显改革实践价值。通过一系列举措,彝良县在产业工人培育方面取得了五项实践突破。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显著提升机械专业学徒90%掌握精密加工等核心技能,服装专业学生作品获企业订单采纳,产业工人岗位适配度大幅提高。产业工人成长通道持续拓宽,明确学徒毕业后留任或推荐就业渠道,构建“技能提升-职业发展”良性链条,增强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感。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培训带动返乡农民工转型,促进农民工转型成为稳定产业工人,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教生态日趋完善,形成“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精准施教、政府统筹推动”的协同模式,为产业工人培育提供长效保障。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既为长三角企业输送技能人才,又为县域产业升级储备力量,助力“产业+人才”双向发展。

下一步,彝良县将持续深化“1245”工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升级培育标准,推动产教融合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人才根基。

来源:
通讯员:李明
责任编辑:赵浚
审核人:王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