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彝良外出务工群众:行囊载梦行 归乡绽芳华
2025-07-23 14:46:24

每年春节的喧嚣尚未散尽,彝良的山村里一批批村民便已整理好行囊,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出大山,奔向远方的城市。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珠三角的工厂车间、长三角的建设工地,用脚步丈量着城乡之间的距离,用汗水编织着家庭的未来。外出务工,早已深深融入彝良的乡村肌理,成为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选择,也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对于彝良的农村劳动力而言,外出务工是为家庭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城市的熔炉不仅锤炼着他们的筋骨,更重塑着他们的能力与视野。初入城市的务工者,总要经历一段适应期。语言的隔阂让交流磕磕绊绊,技能的欠缺使工作举步维艰,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添几分疏离。但彝良人身上的坚韧在此时显现,他们默默记下城市里的常用词汇,在休息时间向老员工请教操作技巧,将他乡的饮食口味慢慢融进日常。

来自奎香乡的刘梅在浙江一家服装厂从学徒做起,面对缝纫机上的复杂工序,她在别人休息时独自留在车间练习,指尖的伤痕结痂又磨破,最终练就了娴熟的技术。如今的她已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不仅薪资翻倍,还承担起带教新人的职责。多年的务工经历,让许多人从单纯的体力输出者,成长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有的甚至走上管理岗位,积累的经验与能力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务工者带回的不仅是经济收入,更在悄然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每年春节前后,返乡的人流带着城市的气息回到彝良乡村,行李箱里装满为家人购置的新衣、家电,也装着在异乡习得的新思路。他们用积攒的收入翻新老屋,在院落里添置健身器材,让沉寂的山村多了几分现代生活的气息。

更有先行者带着资金与经验回到故土,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寻找新机遇。洛泽河镇的王明在上海经营餐饮多年,去年回到家乡开起农家乐。依托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王明将城市餐饮的管理模式与乡村特色食材结合,生意日渐红火,还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应季蔬菜、养殖生态家禽,形成了小型产业链。这些返乡创业者如同纽带,将城市的市场需求、管理理念引入乡村,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让家乡的资源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价值。

政府部门始终是务工者坚实的后盾,一系列服务举措为他们的前行保驾护航。彝良县人社局每年组织多场招聘会,筛选优质企业岗位送到乡村;在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设立服务站,提供维权咨询、社保衔接等服务;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从电工、焊工到电商运营,帮助务工者提升竞争力。针对返乡创业群体,当地推出税收减免、场地支持、贷款贴息等政策,还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初创者提供指导。这些举措如同隐形的桥梁,让务工者的出行更顺畅,回归更从容。

随着彝良本土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务工者选择回流。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建成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扩大,本地就业岗位持续增加。龙安镇的张军便是其中之一,此前在江苏务工的他去年得知县里农产品加工厂招工,便报名应聘,如今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既能照顾家中老人孩子,收入也与外出时不相上下。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正在改变彝良传统的劳动力流动格局,让乡村不再是空巢的代名词。

外出时,行囊里装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归来时,脚步中带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彝良的务工者,无论是在异乡的车间里坚守,还是在故土的田野上耕耘,都在用奋斗书写着人生篇章。他们的汗水,既浇灌了家庭的幸福之花,也滋养了家乡的发展土壤。在城乡融合的浪潮中,这些奔波的身影正汇聚成推动彝良发展的强大力量,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芳华。

来源:
记者:刘俊
责任编辑:赵浚
审核人:王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