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老手艺人制作油纸伞的视频意外走红,数百万次观看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技艺的惊叹与向往。
竹篾在指尖翻飞成流畅的伞骨,棉纸在浆糊中浸润出温润的光泽。镜头里,那双手布满老茧,却灵活无比,将千年的技艺凝结在一把伞的开合之间。与此同时,更多的老手艺正悄无声息地消失——老手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人不愿接手,曾经家家户户离不开的技艺,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寻觅踪迹。
传统手工艺的式微,既有时代变迁的必然,也有传承方式的桎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耗时费力的手工制品似乎难以与工业化生产的廉价商品竞争。一件手工刺绣的旗袍需要绣娘耗费数月工时,定价必然居高不下,而机器批量生产的相似款式只需十分之一的价格,这让不少从业者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许多老手艺仍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里,苏绣传人守着百年老店却不懂线上营销,傣族慢轮制陶艺人坚持传统纹样却不知如何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导致这些精妙技艺“养在深闺人未识”。
让老手艺活下来、火起来,需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技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内核。就像景德镇的老匠人,即便采用电窑替代柴窑,仍坚持手工拉坯、矿物釉料的传统技法,让每一件瓷器都保留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精髓。这种坚守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让传统技艺有根可循。所谓“创新”,则要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在传播上拥抱新媒体渠道。苏州缂丝艺人将传统“通经断纬”技法与动漫IP结合,制作出年轻人追捧的手机壳;云南银匠在抖音直播錾刻过程,让“非遗银器”走进千万家庭;故宫文创将传统榫卯结构转化为益智玩具,让榫卯技艺从建筑典籍走向儿童书桌。这些案例证明,老手艺并非只能陈列在博物馆里,当它与当代生活场景相遇,便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老手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一把油纸伞里藏着江南的烟雨,一块手工蜡染布上印着苗寨的图腾,一件景泰蓝器皿中凝结着宫廷的匠心。守护这些指尖上的传承,不是要留住时光的原貌,而是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土壤中继续生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作者:彝良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