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扎根基层十余载 一颗初心暖民心
2025-07-04 17:29:54

夏日的早晨,清风中带着丝丝凉意,天刚蒙蒙亮,彝良县角奎街道大河边社区的彭怀平已经穿梭在小区的楼栋间。她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几户特殊困难老人的近期生活情况,这是她在社区工作的第十六个年头,这样的清晨,早已成了她日常。

2009年,三十出头的彭怀平放弃了经营得如火如荼的百货生意,来到社区当起了社区委员,谁曾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六年。“那时候社区条件简陋,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居民有事全靠腿跑、嘴问。”她笑着回忆. 
在彭怀平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放着一堆已经写过的笔记本,每一本都记满了家长里短:谁家的水管漏了、哪家的孩子放学没人接、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彭怀平眼里都是必须解决的大事。不管谁家有大事小事,她都带领社区干部积极帮群众化解难题。彭怀平说,“刚开始觉得社区工作琐碎,慢慢才明白,能帮居民解决一个个小麻烦,获得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价值。”

“平姐教会我,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就是把居民当家人。”90后社区干部安治娥满眼崇拜地说道。在社区里,不论老少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平姐!
社区工作多年来,彭怀平始终保持初心,对待群众一如既往地耐心热情,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日常工作中,她十分关注社区“特殊家庭”“低保户”的生活情况,对留守儿童以及因病、因学致贫的人员,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和帮助。

在社区任职期间,遇到洪涝、地震灾害,她总是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及时赶赴现场,排查险情,妥善安置群众;她带领群众干部向弱势群体捐款,为263名特殊困难群体争取政府补贴和社会资助;争取到上级部门支持,对县城将军路道路进行翻修;在辖区7条街道主干道、背街小巷架设路灯,对道路进行了绿化亮化;组织热心居民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对社区街道进行保洁,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到社区工作16年来,她为群众多方争取民生项目和筹措资金90余万元,为居民解决了167个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居民们交口夸赞,称她为“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她的带领下,社区“两委”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社区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托“互联网+党建”平台,每季度向党员群众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开展宣传活动,开展“社区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实党员教育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社区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大河边社区人口基数大,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多,群众工作难免出现群众不理解、发生矛盾的情况。所以她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在她手机里,存着500多个居民的号码,这一个个号码背后,何尝不是基层工作者与群众血肉联系的信任。

“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以群众利益为重,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这是彭怀平的人生信条。在社区工作十余年间,她始终心系群众、情牵百姓,以一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务小家尽善尽美,服务大家尽心尽责,用真情、真心、真干的实干精神和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赢得了群众信任、支持和好评,搭起了党和群众连心桥,抒写了一名辛勤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干部精彩故事,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一面旗!

“你看,这是我16年前刚参加工作的照片”。照片里的她,从扎着马尾辫的青年,变成了眼角有细纹的“平姐”,但笑容里的热乎劲儿一点没变。
优秀社区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她的柜子里,摆满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是磨破嘴皮、跑穿鞋底的坚持,其实我觉得真诚比技巧更重要,扎根基层,就是人与人的互相照亮。”面对过往的成绩,彭怀平轻描淡写的说道。

如今,49岁的彭怀平依然每天走在社区的路上,脚步轻快。她说:“只要居民需要,我还想再干十年、二十年。”夕阳下,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身后是万家灯火,身前是初心不改的方向。

来源:彝良融媒
记者:吴芸 梁七尉 夏蕾 张琳
责任编辑:周征宇
审核人:王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