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承载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愿景,然而在实践进程中,部分发展现象却与其本质内核渐行渐远。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一些乡村家庭将“振兴”简单等同于外出务工挣钱后回乡修建华丽住宅,或是为了孩子教育前途,不惜背负沉重经济压力——或是在城市租房陪读,或是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在城镇陪读。离城远的老人,周一至周五在城镇陪读,周末奔波回家种地,再将农产品背回城镇;离家近的,则孩子上学即回家务农,放学又赶回陪读点。这种周而复始的奔波,不仅徒增开销,更在无形中割裂了人与土地的深层情感纽带,与乡村振兴所追求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背道而驰。
这种“外出务工+城市陪读”模式的盛行,深刻折射出乡村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其一,产业根基薄弱。 乡村缺乏稳定且有竞争力的产业,青壮年劳动力被迫外流,留守群体难以依托本土资源实现持续增收。其二,教育资源短板突出。 尽管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基础桌椅)有所改善,但现代化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运动场地、图书馆等依然匮乏,网络覆盖差、带宽不足更是制约了教育质量提升。师资问题尤为严峻:队伍老龄化、年轻力量稀缺;学科结构失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培训机会有限,前沿理念与方法难以触及;加之乡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正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迫使家长为子女前途选择“用空间置换发展”,举家迁往城市。
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内耗式”发展:它加剧了乡村人口空心化,导致本地教育资源进一步萎缩,产业发展更趋乏力,形成恶性循环。
真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在地化发展”为核心,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支撑、资源整合的良性生态。 政府需发挥“领航员”作用,通过精准的政策(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和资金支持,吸引企业下沉乡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殖,或借力电商拓宽农产品销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体面、稳定的收入。同时,必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系统性投入:不仅要持续升级硬件设施,更要着力破解师资难题,通过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长效机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和职业吸引力、加强常态化专业培训引入先进理念,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扎根乡土。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才能让家庭免于被迫迁徙的辛劳与负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乡土资源的内生动力。通过政策赋能与特色产业培育,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的热土;通过办好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既能传承乡土根脉,又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遇。只有当乡村真正具备“产业留人、教育育人、文化聚人” 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人口、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从内而外地“活起来”、“火起来”。
乡村振兴,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与文明传承的深刻变革。唯有摒弃浮华表象,回归“以人为本、扎根乡土”的本质,才能真正塑造出既有现代“颜值”又有深厚“内涵”的乡村,让百姓既能“安居”更能“乐业”,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彝良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