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彝良县荞山镇聚焦人居环境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多点发力、齐抓共管,推动治理重心由“小家”向“大家”延伸拓展,一幅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建赋能激活力 内生动力焕新颜
路域环境是展现乡村风貌的重要窗口,更是保障群众安全出行的生命线。小荞路作为荞山交通枢纽的主干道与门户通道,路域环境卫生至关重要。为确保小荞路常保洁净靓丽,荞山镇和平村坚持系统谋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了一支由党员任组长、公益性岗位人员为成员的专职清洁队伍,负责小荞路的日常保洁工作。自2025年1月小荞路通车以来,这支队伍成为路域环境长效管护的坚实基石,党群同心共筑洁净路域,守护着小荞路“常净常新”。
“真没想到,参与打扫卫生还能兑换生活用品!”在安乐场村“爱心超市”里,村民赵华超用积分换得心仪的不锈钢炒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该村在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和县级“爱心超市”平台的支撑下,创新推行环境卫生“积分奖励”机制,有效破解环境整治中“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这一机制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行为量化赋分,积分可兑换实用物资,极大激发了村民维护环境的内生动力,助推村组公路长期保持整洁,成功构建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长效治理新格局,实现了环境“颜值”与治理“效能”双提升。
机制创新破难题 集镇面貌展新姿
荞山镇石院社区辖荞山安置点、集镇街道等8个居民小组,共872户3284人。面对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突出的挑战,社区党组织迎难而上,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破解集镇卫生“脏乱差”顽疾。
石院社区党支部牵头创新建立了分类收费清运制度,依据普通住户、辖区干部、商业门店、镇直单位等不同主体,按年收取120元至40000元不等的垃圾清运费。制度推行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缴费,并积极宣传动员,将所筹资金专项用于雇用专职人员,每日对集镇、安置点及周边生活垃圾进行日产日清、定点规范处置,彻底解决了垃圾随意堆放、管理缺位的“老大难”问题。
在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后,石院社区党支部严格对标上级要求,细化标准,组建了一支由4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构成的专职清洁队伍,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公共区域日常保洁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石院社区还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引导力,将环境卫生的具体要求纳入居民公约的核心内容,在党支部组织下经居民代表会议充分讨论通过,明确群众、商户责任义务,引导自我管理、相互监督,从源头规范行为习惯,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
全域协同齐发力 和美乡村入画来
夏日的荞山,群众生活区整洁有序,咪咡河碧波荡漾,山野田间绿意盎然,难觅垃圾踪影。这清新怡人的景象,正是荞山镇以“绣花”功夫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精心为群众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生动写照,更是党群齐心、共建共享的丰硕成果。
荞山镇在全域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为各村(社区)配齐垃圾池、清运车等基础设施,确保生活垃圾定期高效清理转运;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在安乐场村牌坊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有效破解生活垃圾处置和污水直排难题,实现了“面子”“里子”双提升。
在河流、山林、田地等生产区域,荞山镇则创新推出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河流、山林、田地等生产区域纳入网格,结合群众承包地块进行划分。每个村民小组设立网格长一名,优先由责任心强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负责监督处理辖区内人居环境问题,党员网格长带头巡护清理,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筑牢了乡村绿色生态屏障。
荞山镇坚持系统治理、全域推进,强化督导闭环,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创新机制落地生根、常态长效。该镇党群同心、干群合力,实现了人居环境由“点上盆景”向“全域风景”、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深刻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