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山海共筑职教梦:组团式帮扶让彝良职校蝶变新生
2025-10-28 16:32:06

深秋的暖阳穿透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实训楼玻璃窗,机械专业的教师李正猛正带着学生专注地调试实操设备。“放在三年前,我们自己都没见过这些设备。”李正猛看着正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设备的学生,眼底满是欣慰。这所曾面临师资断层、设备落后的职校,如今已拥有“名师工作室”,在世界级、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正是彝良县沪滇协作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缩影。

“以前数控机床、电气安装这些机械化设备都没有,我们的老师也只能单一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训完全脱节。”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立学还记得2022年以前的窘境。

教育逆袭的转机,发生在2022年盛夏。乘着沪滇协作的东风,上海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师资团队走进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逆袭之战在破局、破冰、破题三套组合拳中迅速展开。500万元专项资金的投入,让钳工、维修电工、CAD/CAM等6大实训室拔地而起,学生们第一次触摸到了精密的数控机床。“过去对着课本想象零件加工,现在终于能亲手操作了!”机械班学生杨洪兴奋地说。

上海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进驻后,以建立“名师工作站”作为破局的突破点,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双向培养。截至目前,20名机械、电气教师完成转岗培训,极大地填补了专业师资的缺口。

除此之外,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输血”与“造血”并进。每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与本地3名青年教师结成“青蓝对子”,通过一对一指导,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层层传递。

来自上海的教育团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帮扶期间,团队精准调整帮扶策略,从单一的“输血支援”转向靠得住、留得下的“本土培育”,因地制宜地对口为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量身打造成长方案。2022年以来,共组织75人次的校级团队、中层干部、骨干师资、德育团队前往上海跟岗研修、转岗培训、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等项目中提升锻炼;20多名基础课教师向机械专业、电控专业转岗,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内部造血”,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激活教师内生动力;帮扶团队以机制化赋能代替短期支援,让教育活力在彝良扎根生长,练就了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上海帮扶团队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自2022年以来,技能比赛中捷报频传,在世赛总决赛上获得装配式建筑铜牌,省赛成绩逐年向好,今年更是多个项目取得突破,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共计20枚奖牌的优异战绩;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荣获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国家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高考本科上线率也逐年提升,从2022年以前的27人提升到2025年上线人数86人。

就业方面,学校积极推动学生进行“学徒制”跟岗实习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实习就业已达1000人次,让学生们真正实现“学习—实习—就业”无缝衔接,为彝良职高的学生打开通往就业市场的大门。过去“职校没前途”的偏见逐渐消散,“学技能、好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真正的帮扶,是让每颗种子都能在合适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来自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帮扶校长李志伟说道。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实训楼的明亮的玻璃窗,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的晚自习开始了。教室里,学生们在数字化设备前专注操作;屏幕那头,来自上海的帮扶教师正在进行线上答疑。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不仅让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重获新生,更用教育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来源:彝良融媒
记者:梁七尉 马倩 刘林慧
责任编辑:周征宇
审核人:王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