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瞭望丨做大做强中老铁路
2025-10-18 20:40:14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长山 丁怡全 马淮钊

黄金旅游通道、黄金贸易通道、黄金发展通道……2021年通车运营以来,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已成为一条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的黄金线路,有力促进了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近年,中老两国稳步实施《关于共建中老经济走廊的合作框架(2019—2030年)》,充分发挥中老经济走廊合作联委会机制作用,以中老铁路为依托,统筹推进在交通、产能、农业、文化旅游、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云南省2022年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一体化推进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经营主体培育“四大行动”,推动中老铁路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

中老铁路“成绩单”十分亮眼:截至今年10月上旬,累计开行旅客列车8.5万列,发送旅客超6000万人次,其中跨境旅客近60万人次;开行货物列车6.2万列,运输货物6900多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580万吨。

“中老铁路是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三年多来,中老铁路运营安全有序,客货运输两旺,政策创新赋能,产业快速集聚,已经成为云南省对外开放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云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明说,这一“黄金线路”有力撬动了区域经贸发展,实实在在造福沿线民众,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样板。


在 中 老 铁 路 昆 明 至 万 象 的D86 次列车上,乘务员为旅客表演老挝舞蹈(2025年7月18日摄)新华社发(杨紫轩摄)

运维境外铁路 客货运输两旺

中老铁路是一条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杰说:“面对‘运维境外铁路’这个在中国铁路史上属于首次、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挑战,中老两国铁路部门践行‘中老铁路无小事’理念,按境内外铁路‘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原则,通过填补规章空白、人才技术赋能、做优客货运输等抓实运维工作,确保中老铁路经受住繁忙客货运输和自然灾害考验,实现安全生产超1400天,安全驶过列车逾15万趟,成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运维标杆。”

——填补规章空白,筑牢中老铁路运行根基。

中老铁路开通前,老挝没有准轨铁路,也没有与准轨铁路维护运营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做好建章立制工作,铁路才能保持安全通畅、行稳致远。”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涛说。

借助人才优势,编译铁路运输规章。云南与老挝山水相连,省内多所高校开设老挝语专业。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语言人才储备的资源优势,2019年初抽调10多名掌握老挝语的职工,启动中国铁路知识、运输规章的老挝语编译工作。云南民族大学老挝语专业毕业生依波章就是其中一员。“将规章制度编译为老挝语没有先例,是开创性工作。大家反复推敲,再交给专家审核。”依波章说。

制定规章体系,推动铁路标准“走出去”。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在中老双方特许经营协定的范围内,以中国铁路技术规章体系和管理经验为基础,结合老挝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及设施设备特点,组织汇编中老铁路磨丁至万象段150余万字的“1+39”规章体系,助推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另外,还组织编写出版《汉老双语铁路专业术语手册》等5本汉老双语书籍,填补老挝铁路培训教材空白。“中国专家为铁路日常运维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中老铁路老挝段老挝籍员工卢海林说。

——人才技术赋能,树立国际铁路运维标杆。

在中老铁路飞驰的D87次列车上,5岁男孩李皓将一枚硬币在车窗台上立起后,拍手叫好。

乘客热衷的“硬币稳定挑战”离不开轨道质量指数(TQI),TQI数值越低,意味着轨道质量越优,乘坐体验越好。中老铁路地处山区,沿途山高谷深、地质复杂,全线桥隧比近80%。为保障乘坐体验,铁路部门加大人才、技术投入,在日常维护、落实标准、布设利器等方面下足功夫。

日常维护对标“双百”,确保中老铁路安全畅通。在日常养护中,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桥、隧、路、涵合格率100%、接触网优良率100%”的作业标准体系。“每半个月要对线路进行一次精调,钢轨检修标准精确到0.1毫米。”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基础设施段段长李武贵说,中老铁路TQI值稳定保持在2.7毫米以下,达到高铁标准。

专业人员协助运维,深化国际列车安全管理。李武贵说,为确保“毫厘不差”的技术标准在老挝段全面落实,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千余名专业人员到老挝协助运维,加强对老挝段生产组织和应急处置指导,推动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搭建双重预防机制信息系统。

布设护路智能利器,护航中老铁路跨境运行安全。雨量、大风、异物侵限等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出提醒,辅助采取防护措施;声电断轨监测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准确性高,可全天候实时监测钢轨状态,构建起全方位的灾害防御体系;隧道病害检测机器人,可大幅提升隧道检修作业的效率和精度……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主任李祖云说,老挝段沿线重点地带使用中国护路先进技术,保障设备设施质量状态持续良好。

——做优客货运输,探索国际运输新模式。

在客运端增开列车、提升服务,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在货运端优化运输组织、打造智慧货场、完善通关流程,让货运“跑”得更稳、更高效……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全力打造造福中老人民的幸福路、发展路、友谊路。

客运方面,增开列车,增加跨境旅客席位。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客服中心主任张蘋说,铁路部门统筹市场需求,依托大数据等手段,精准实施“一日一图”,中国段日均开行客车从初期的8列增至最高86列,老挝段日均开行客车从初期4列增至最高18列。每趟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客席位由初期250个增至每天420个,出入境人数从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

优化服务,提升国际旅客出行体验。在沿线车站设国际旅客购票专门窗口,在国内段13个客运站开通境外银行卡支付功能、支持多种外籍旅客证件购票……张蘋说,中老铁路这些服务,让更多外籍朋友感受到中国铁路的便利与温度,广受好评。

货运方面,优化运输组织,促进货运增量。开通初期,中老铁路全线牵引重量2000吨,今年4月增至2800吨。“这促进沿线货物‘大进大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副主任陶樯说,目前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由开通初期的2列增至18列,最高达23列。

打造智慧货场,推动货运提质。陶樯介绍,铁路部门以磨憨货场为试点建设数字化货场,提升场站作业效率和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比如结合海关查验设计研发查验平台无人门吊,提高运输资源使用效率;增设无人机自助巡检系统,缩短巡检时间;通过图像识别及智能分析,自动识别车型、车号等信息。磨憨口岸由此实现设备由人工到自动、作业由开环到闭环、安防由被动到主动的“三个提升”。

完善通关流程,协同助力增效。铁路部门协调海关实施“铁路快通”模式,将入境手续后置在到达站海关监管货场进行,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通关时间从40多小时压缩到5小时内。

过去3年,中老铁路运输货物分别达1247万吨、1781万吨、1964万吨。“中老铁路发展势头远超预期,已成为我国联通中南半岛的铁路大动脉,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澜湄中心主任杨光说。

立足通道优势 沿线产业提质

中老铁路自通车以来,运输版图已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以及老挝、缅甸等19个国家和地区,并可通过陆海联动模式,向北衔接中欧班列辐射亚欧大陆,向南串联泰国曼谷港、林查班港,再联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缅甸皎漂港接入印度洋海域。

这意味着,中老铁路不只是一条国际运输通道,它更因降低时空成本重塑经济地理,使沿线省份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配置资源,帮助各省在区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通过错位发展实现协同共赢。

——破壁垒、优布局,有效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

云南充分发挥中老铁路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实施昆明托管磨憨,构建以“两头”带“中间”的中老铁路经济带发展格局,引导沿线州市合理布局适铁产业。

打破行政壁垒,进一步畅通内循环堵点。2022年4月,昆明全面托管千里之外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这一创新举措,破除了区域资源流动、产业协同的阻碍,实现昆明的产业资源、政策优势与磨憨的口岸功能、区位优势高效联动,为沿线州市树立了跨行政单元合作的范例。

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龚云尊说,中老双方围网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初步具备“两国一园”封关运行的硬件基础。封关运行后,围网区内将享有两国政策叠加优势,实现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高度自由,信息快捷连通。

磨憨的开放姿态和发展潜力有力吸引了企业入驻,已有57个产业项目落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逾百亿元。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38亿元,增长100.7%;招商引资到位省外资金15.41亿元、增长190.1%。

优化产业布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沿线地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

乘着中老铁路的东风,云南进一步聚焦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软联通”与“心联通”、货运质效五方面,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谋求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升级。

近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谋划发展文旅康养、橡胶等七大重点产业,出台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各产业相应的资金扶持措施。“我们以‘铁’为翼,铁路沿线重点产业园新增入园企业68户,完成投资24亿元。”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文说,七大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从2400亿元提升至3100亿元。

普洱市持续推进特色生物、现代林产业等基地建设,实现普洱茶、咖啡等产业显著增长。“乘上火车,我们能更便捷地去往各个展会,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有益经验,助力企业发展。”昕艺普洱咖啡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施艺昕说。

——抓协同、促辐射,积极助力沿线省份开拓产业升级空间。

中老铁路串联起重庆、四川等多个省份,各省份依托自身禀赋嵌入产业链条,助力境内沿线形成错位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

错位协同、优势叠加,激活西南内陆经济活力。依托中老铁路搭建的产业纽带,重庆、四川等省份在各展所长、互补共赢的错位协同中,释放更丰沛的经济活力。

重庆作为西部物流枢纽和制造业重镇,聚焦跨境供应链整合,依托中老铁路开通重庆-万象国际货运班列,可将本地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通过铁路直达东南亚,同时吸引东南亚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在此集散,进一步强化重庆在西部跨境贸易中的重要枢纽地位。

四川则推动川酒川茶、中药材等“川字牌”产品走进老挝千家万户,同时发挥装备制造等方面优势,促进省内机械制造企业与老挝农业项目合作,形成“四川制造+老挝应用”的产业协作模式,为四川制造开拓海外应用场景创造新机遇。

要素流动、辐射引领,拓展对外开放维度。

中老铁路贯通后,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之间的物流运输时间从公路和海运的20天以上压缩至3天以内,运输成本下降30%以上。同时,中东部的工业产品、西北的能源物资等也可借道南下,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跨境商品、资金、人员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

“‘澜湄快线’让进口榴莲的货损率和运输成本均显著降低,公司2025年的榴莲贸易量预计将比2024年增加20%。”四川朗浩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浩介绍。

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初开行的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列车,具有到货时间可控、通关和运行速度快等特点。国铁昆明局货运部营销二室副主任田浩文介绍,铁路部门充分发挥中老铁路优势,成功推出“沪滇·澜湄线”“粤滇·澜湄线”“湘滇·澜湄线”“京滇·澜湄线”等国际货运班列,截至2025年9月底,“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已累计开行2400列,运输进出口货物近100万吨。

此外,中老铁路还可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缅甸皎漂港形成陆海联动,获得直达印度洋的便捷出口。

7月4日,“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列车满载蔬菜、化肥等26柜云南特色商品,从昆明市腾俊国际陆港公铁联运中心发车,货物经中老铁路抵达老挝万象后再分成三条线路,分别运至泰国、新加坡和孟加拉国,开辟了中国昆明至孟加拉国吉大港的新路线。

“此前,昆明至吉大港的铁海联运,货物由昆明铁路运输至钦州港,换装海运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吉大港,全程用时近40天。此次线路采用海公铁联运方式,跟过去相比运输距离缩短近1/3,运输时间缩短1/2,降低物流成本。”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运输处处长何盛龙表示,这进一步完善了云南乃至国内其他地方与南亚东南亚的物流网络。

据统计,2024年中老泰铁路直通运输完成272列,换装货物达14.4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0%和71.7%,中老铁路正成为中泰两国贸易往来的纽带。此外,中泰两国还共同探索公铁联运的创新运输模式。

“云南正以中老铁路为核心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发挥中老铁路贸易大通道作用,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云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朝伟说,我们也在积极组织班列运营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创新运营模式,做大中老铁路进出口规模,进一步发挥中老铁路的辐射引领能力,促进沿线产业提质。

聚焦纽带功能 助力老挝发展

中老铁路贯通以来,中老两国合作的纽带更紧、互利共赢的路径更宽,推动老挝在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实现跨越式进步。

——依托中老铁路建设与运营项目,人才培育成效明显。

铁轨的“硬联通”密切中老两国人民的“心联通”。中方积极在多个领域为老挝开展人才培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培育体系,为老挝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以职业教育为抓手,拓展与老挝的国际教育合作。今年9月,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又迎来一批来自老挝的新生。“我们根据老挝就业市场需求,通过‘中文+技能’提升教育含金量,除中文专业外,还开设物流服务与管理等7个特色专业。”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胡雪莲说,学校已累计培养老挝学生3000余名,学生们把在中国学到的技能带回国,服务老挝经济社会发展。

“我能看懂中文商务文件,和中国合作伙伴讨论贸易方案。”该校2023级汉语国际商务专业的老挝籍学生杜乐洋说,毕业后希望依托中老铁路,把家乡的好东西销往中国,也把中国的优质商品带回老挝。

——以铁路为翼,助力老挝经济社会发展。

中老铁路以“铁路经济带”重塑老挝发展逻辑——客运激活文旅、货运重构贸易,其黄金线路效应正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与区域共赢的澎湃动能。

客运激活文旅,拉动老挝百姓增收。

中老铁路跨境客运能力持续提升,叠加2024年老挝对中国旅游团游客临时免签利好政策,2024年赴老中国游客数量大幅提升。老挝新闻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赴老中国游客数量约64万人次,2024年突破100万人次。

“中老铁路给老挝沿线地区带来多重利好,旅游从业者接待的游客比铁路通车前多了很多,带动群众增收。”老挝沙湾拿吉省居民保·赛雅列说,铁路为老挝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提升老挝在区域舞台上的形象,表明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更加便利。

货运重构贸易,铺就老挝经济发展新路。

“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的木薯干片在中国销量大幅提升,老挝百姓种植木薯意愿高涨。”老挝通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铁路部门测算,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30%至50%,老挝境内运输成本降低20%至40%,促进沿线各类产业扩能升级和国际经贸往来。

2025年1月至10月中旬,340万升老挝啤酒经中老铁路进入中国市场,同比增长2.7%;约5.8万吨老挝钾肥经中老铁路运抵云南,同比增长了427%。

“中老铁路是老挝实现‘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关键一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博说,这条铁路让两国人民往来更密切,打通区域内外的物流通道,推动贸易便利化和产业集聚,让老挝能够更深度地融入区域经济合作。

“中老铁路坚定了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信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勇认为,它像一条纽带,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各国在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互补共赢。

(《瞭望》2025年第42期)

来源:新华网瞭望
责任编辑:陈明锐
审核人:王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