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彝良阿都村:“红绿农”深度融合 激活红色旅游新动能
2025-09-09 15:27:53

乌蒙山腹地云雾深处,罗炳辉将军的故乡——彝良县角奎街道阿都村,正以“党建为钥、红绿交融、农旅共生”的发展路径,在9.32平方公里红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这座承载革命记忆的村落,通过活化红色基因、创新文旅业态、完善产业生态,让“将军故里・红色阿都”名片愈发鲜亮,成为乌蒙山区红色旅游的璀璨明珠。

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景区,罗炳辉故居的三间土木茅草房是阿都村红色灵魂的核心载体——1987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1年跻身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名录,实现从地方记忆到国家红色符号的跨越。环绕故居的1.6公里“红色时间轴”栈道,串联起12个主题节点,“七日千里勇参军”的壮志、“梅花庄战术”的智慧等将军人生关键场景鲜活重现,“投笔从戎”节点的雕塑与原声重现,更搭建起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桥梁。阿都村党支部以罗炳辉精神为核心,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重走将军路”活动,邀请老党员、烈士亲属讲述革命故事,组织参观故居,让“忠勇爱国、担当奉献”融入乡村血脉,为融合发展筑牢组织根基。

以“多规合一”为统领,阿都村锚定“传承将军精神、融合红色教育与生态休闲”定位,绘就村域发展“一张蓝图”。红色元素的系统植入,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红色阿都驿休闲吧、红色书屋、阿都时光小院相继落成,成为红色文化体验新载体。累计投入1270.8万元的改造工程,让3900平方米房屋立面换新,1100平方米红瓦屋顶勾勒红色天际线;300平方米红色休闲广场、2000平方米红砖步道与1100平方米花墙串联成景观链,100盏路灯点亮夜间动线,3块共240平方米将军浮雕重现革命峥嵘。生态与基建同步升级,1.5公里饮水沟渠整治、3000米排污管网铺设、1.3公里生态护栏搭建,叠加7000平方米绿化与12公里村组道路硬化,让村庄既有红色底蕴,更具生态颜值。如今漫步村中,黄墙红瓦的民居承载记忆,革命语录“文化墙”诉说往昔,红色文化广场上孩童嬉戏、老人闲谈,红色基因与烟火日常交融成“红动乡村”的振兴画卷。

秉持“党建+文旅+产业”思路,阿都村培育樱桃、花椒、竹产业三大支柱,实现“红绿农”双向赋能。依托乌蒙山昼夜温差优势,发展1500余亩樱桃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运营。春季樱桃花引客踏青,初夏采摘节带动产业升级,2025年樱桃产业已带动280户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党员带头试种攻克技术难题,花椒种植规模突破千亩,2025年产量超10万斤、产值突破250万元;1500亩方竹林初见成效,未来将成为绿色经济重要支撑。三大产业形成“春赏樱、夏摘果、秋品椒、冬观竹”全季旅游格局,推动“产业强”与“旅游兴”互促共进,阿都村也先后斩获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美丽村庄、省级卫生村等荣誉,成为乡村振兴标杆。

突破单一文旅局限,阿都村创新打造“红色研学+赏花经济+田园采摘”复合模式,让红色教育与休闲体验无缝衔接。游客参观罗炳辉故居后,可走进樱桃园、花椒地体验农事,或在“红色农庄”品尝乌蒙山腊肉等特色菜肴。每逢清明、建党节、国庆节等节点,中小学生研学团、党员干部教育团纷至沓来,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0人次。为提升发展软实力,村里选派本土人才参与乡村CEO培训,注入智力支撑;构建“云端+地头”宣传矩阵,制作《将军故里・红色阿都》专题纪录片在省市县媒体播放,短视频平台推广特色项目累计播放超50万次,村口及景区文化墙展现罗炳辉事迹与乡村变迁,让红色故事跨越地域传播。

立足独特禀赋,阿都村持续创新红色文化体验载体,构建以红色旅游为主线、红色教育基地为补充的文旅生态带,优化交通接驳、游览动线、服务配套,形成“进得来、游得畅、留得住”的旅游闭环。着眼2035年,阿都村计划打造三大标杆项目:深度嵌入镇彝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在洛泽河特大桥旁建设玻璃栈道,让游客仰望这座时速350公里、全长524.9米、主跨180米、最大墩高150米的“三项世界之最”高铁工程时,扫码追溯山区交通变迁,实现“观超级工程、学革命历史”沉浸式体验;建成200人规模红色研学基地,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力争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翻倍。未来,阿都村将建成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景区,让“红+绿+农”融合模式成为全省红色旅游示范样板。

来源:彝良融媒
通讯员:张君
责任编辑:赵浚
审核人:王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