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彝良县龙海镇田头村民小组,连片的竹林绵延铺展,别具一格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近年来,田头村民小组因地制宜、不等不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在打造美好环境上下实功,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出实绩,在培育乡风文明上出实招,全力绘好“和美村庄”新画卷。
交通是发展的“大动脉”,良好的交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丈量群众幸福指数的标尺。多年以来,田头村民小组便致力于破解制约当地发展的道路交通“瓶颈”,逐步打通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幸福通道”。
2003年,群众自发捐款购买炸药,男女老少齐上阵,当年便修通了通往村委会的4公里公路,缓解了群众的出行难题。
田头村民小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群众集思广益,经过商议,主动联络龙海镇鱼井村和镇雄县凤栖村,提出联手修建公路,连通三地,共谋发展。道路开工建设,田头村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不仅提前按质完成所辖路段的修路任务,还义务帮助鱼井村修建道路1公里。伴随着全长15公里的乡村公路全线通车,鱼井、凤栖、田头三地幸福“牵手”,便捷互通的交通网络改变了田头村民小组的死角位置,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历经了修路的艰辛,田头村民小组群众尝到了路通的甜头。大家每年都坚持自发维修公路,多年来,共筹资新建公路涵洞21座、公路桥1座。
通高压电是萦绕在田头村民小组群众心头的又一件大事。2003年,群众商议后决定,共同集资从村委会驻地架设电线进组,解决稳定用电问题。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人背马驮把水泥电杆抬上山,终于架通了3公里的高压电线。
有了电力的加持,田头村民小组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先后筹资1.3万元购买安装了12盏路灯,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路灯亮起,明亮的灯光不仅点亮了大家日常出行的“平安路”,也照亮了和美村庄建设的“振兴路”。
田头村民小组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孝老爱亲模范”“助人为乐模范”“优秀少年”评选,并颁发流动红旗,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近年来,群众先后自筹资金2.5万余元建设完善活动场所,让活动场所“活”起来,阵地建设“强”起来,群众活动“热”起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的不断推进,群众从观念到习惯、从文明素养到精神面貌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今,在田头村民小组,当地群众只操办婚丧之事,其他喜庆事宜一律不办,每年总是在全村率先完成农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任务。焕然一新的乡风文明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增强了大家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田头村民小组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人人参与、齐抓共管,不断提升村庄“颜值”,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坚持垃圾分类,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混杂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清扫辖区垃圾、杂物,带动群众主动爱护环境卫生,自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活动中来;“点线面”结合,网格化清理整治房前屋后、沟塘水渠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着力营造天更蓝、水更清、道路更干净、村庄更美丽的良好生活环境。
田头村民小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行“产业+就业”两手抓,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多年来,田头村民小组有不少群众自发在外务工,当地利用务工带头人熟悉本地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优势,充分发挥务工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2023年,田头村民小组共有72人外出务工,8人就近务工,年务工收入近400万元。
田头村民小组盘活林地资源,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由村总支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农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组织定点或到户收购,减少农户销售竹笋运输成本。目前,田头村民小组共有竹林1000余亩,年产竹笋40吨,产值50万余元,人均收益2000余元。
凝心聚力画新卷,乡村振兴谱新篇。田头村民小组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一个村容村貌整洁、产业兴旺、文明和睦的村庄正散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彝良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芸
编辑:赵 浚
审核:迟学斌
彝良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