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食川珍)竹笋加工车间,竹香与欢笑声酿成了特殊的“产改发酵剂”。作为彝良发界安置区的“破局密码”,这家车间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解题密钥”,创新推出“家门口就业计划”,将竹笋初加工岗位转化为“技能型就业单元”,为因年龄、健康或家庭责任受限的劳动者量身定制职业通道。
一、岗位定制:破解弱劳动力就业困局
针对搬迁群众中“50+”劳动力、留守妇女、半劳动力等群体特点,公司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提供技术门槛低的剥竹笋岗位。创新推出弹性工时设计,让工人可自主选择作业时段,实现接送孩子、照料老人与务工增收三不误,为弱劳动力群体量身定制职业通道。
二、快速成长:半小时“师徒流动岗”模式
打造半小时“成长链”,车间设立“师徒流动岗”,老工人现场手把手教学,新手通过“10分钟理论+20分钟实操”速成培训,最快半小时即可独立作业。这种“零门槛入门、短平快提升”的培训模式,助力弱劳动力群体迅速掌握技能,找到就业“支点”,300余名产业工人在此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透明薪酬:激发产业工人成长活力
每周工资发放实行“数据核对-现金验收-签字公示”闭环管理。计件薪酬制下,竹笋现剥现称,熟练工单日剥笋可达300斤、进账200元,在车间内形成“比学赶超”的产业工人成长氛围,“碎片化时间”转化为“真金白银”,透明可计的报酬机制,让安置区弱劳动力转型为标准化技能“产业新军”。
巴食川珍车间的实践表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扎根基层、贴近民生的“绣花功夫”。弱劳动力群体在此突破就业限制,在标准化生产流程中培育职业意识,在技能提升中积累产业资本,用勤劳双手编织着“乡村振兴有我、产业升级有我”的新时代劳动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