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星奖章是在1933年8月1日红军首次颁发的最高荣誉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奖励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我军颁发最早且在当时和现在有重大影响的全军性的奖章。红星奖章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卓越军功的象征,极为珍贵。

图为罗炳辉将军荣获的二级红星奖章复制件(现展陈于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
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于“八一”建军节时颁发红星奖章,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也作出决议:对于“领导南昌起义的负责同志及红军中有特殊功勋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授予红星奖章。1933年8月1日,在首次庆祝“八一”建军节时举行了授奖大会。
红星奖章分为三等:一等红星奖章授予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红星奖章授予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三等红星奖章授予经常表现英勇坚决的人员。
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材质分别为金、银、铜,直径分别为5.2厘米、4.2厘米、3.8厘米。其中,一、二等奖章为十角星图案造型,三等奖章为钝角五角星形状。各级“红星奖章”中间钱币形圆圈中心都有一小红星,红星左右两侧有禾穗环抱,红星上部有“红星”二字,从右向左布列,下部有“章”字。一、二等奖章的“章”字为隶带篆体,三等奖章的“章”字为隶体。“红星奖章”的背面铸有三行长方体凸字,上行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8字,中行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10字,最下行为阿拉伯字“1933.8.1”。
1933年8月1日,共有90人获颁,其中有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张云逸、陈毅、罗瑞卿、萧克、何长工、程子华、罗炳辉、滕代远、彭绍辉、王震等。罗炳辉将军因在苏区历次反“围剿”中战功卓著,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