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非遗传统不要被替代
2025-04-24 15:21:21

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彝良发界易迁安置点前进社区党委书记小冯和她的同事们仍在凌晨的直播间里坚守,直播间里,竹编匠人用竹篾编织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尽管工业制品以低廉成本和标准化生产冲击着手工艺市场,但竹编制品承载的文化基因、生态价值与人文温度,始终无法被替代。

发界街道的竹编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社区有的人因为年龄或者身体原因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但他们却凭借竹编手艺实现自给自足。

这种“手艺即生活”的朴素理念,让竹编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载体。在团结社区,竹编匠人们将青竹化作背篼、簸箕、筲箕、刷把等日用品,每一道竹篾都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竹编产品也展现出了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

面对工业品的冲击,竹编匠人开发出“福”字簸箕、迷你背篓等创意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正如竹编匠人所言:“要让大家看到,竹编不仅是老物件,也可以很时尚。”

当小冯书记在直播间推广筲箕时,面对的不仅是销量困境,更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命题。竹编的价值不在于与工业品的简单竞争,而在于守护那份“手艺人对自然的谦卑”。从发界安置点的竹篾沙沙声,到竹海的翠色连天,这些声音共同谱写着非遗传承的壮丽诗篇——它们或许不够喧嚣,却始终在时光中坚韧生长。

来源:彝良融媒